首页

2022的乐章,我记下了这些音符

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2年,他们践行“四力”,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赛场到神舟飞船发射和回收的现场;从乡村振兴大潮中的山村农户到登顶珠峰的普通牧民;从守边护边数十年的母子到泸定地震中的“汶川哥哥”;从珍贵文物的考古挖掘现场到“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工地……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记录历史。

从2023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2022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希望与力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轮回的交响中,总有一些音符值得反复品味。

2022年1月20日,我收拾行囊,踏上2022北京冬奥会报道之旅。将近1个月的报道充实而有趣,是我的2022乐章中第一个关键音符。

延庆区小海坨山,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展翅跃于山间。刚劲的西北风从峡谷间吹过,在白色的赛道和黑色的森林间奏响了它凌厉的乐章。冬奥 会高山滑雪的竞速和竞技项目也多次因大风而推迟。从初次拍摄高山滑雪项目的生疏,到不断改进拍摄角度,创新拍摄技法,我们的报道也渐渐驾轻就熟。

2022年1月27日,工作人员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道上忙碌。

2022年2月13日,芬兰选手萨穆·托尔斯蒂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高山滑雪男子大回转比赛中。

2022年2月9日,中国台北选手李玟仪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高山滑雪女子回转比赛中。

2022年2月20日,挪威队选手泰娅·路易丝·斯特耶内松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高山滑雪混合团体项目比赛中。

看着眼前的运动员们从高山之巅呼啸而下,在电光火石间完成对焦、构图、按下快门,每一次拍摄都是对上次拍摄的挑战,也是对自己体能的一次挑战。 由于摄影点位地面结冰严重,独脚架失去了用武之地,我只能手持600MM镜头完成每天的拍摄任务,半个多月下来,不止积累了很多高山滑雪的拍摄经验,自身 的体能也得到了极大锻炼。

结束冬奥会之旅,又迎来中国载人航天的报道。

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和回收任务共有四次。4月16日,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着 陆;6月5日,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11月29日,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将神舟十五号载人 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12月4日,陈冬、刘洋、蔡旭哲搭乘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和回收任务报道是新华社摄影报道的重头戏,每次参与此类报道,我和同事都稳中求进,力争创新。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的回收报道,对于已经有多年拍摄经验的我和同事来说已经可称得上是驾轻就熟,我们以比以往更快的速度在空中发现返回舱,并在第一时间抵达着陆点。

“看,飞船在那里!”同行的同事用手指着头顶不远处的天空喊道。“嘭” 的一声,只见一朵粉色的伞花在天空中绽放开来。我立即按动快门,全程拍摄了返回舱开伞、降落、着陆的珍贵瞬间。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这是航天员翟志刚安全顺利出舱。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 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 得圆满成功。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期间将全面完成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2022年6月5日,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2022年11月29日夜,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今年的第6次飞行任务,也是 空间站建造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当日,我与同事反复勘察,精心选择了多个拍摄点位,力求尽量还原飞船发射的光轨。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飞船在漫天 星河中冲向太空的画面被记录下来。

2022年11月29日,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几天之后,陈冬、刘洋、蔡旭哲搭乘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这是神舟系列飞船返回舱首次夜间着陆,加之戈壁严寒,给我们的回收报道任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我们在寒夜中等待着,等待着。来了!天空中传来返回舱开伞的声音,搜救部队的车队也开始行动起来,远远望去,闪烁的灯光在黑夜中像一条蜿蜒的长 龙向着陆点缓缓“游”去。车辆飞奔在满是梭梭根的戈壁上,扬起的尘土阻碍了视线,我抓紧扶手,尽可能寻找远处的光亮。经过漫长的行驶,远处的亮光越来越明 显,我们及时抵达了着陆现场。

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着陆现场,返回舱“侧躺”在地上,通体是进入大气层时的灼烧痕迹。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我最终拍摄到了三名航天员出舱的画面。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这是航天员刘洋安全顺利出舱。

2022年,一些长期关注的选题也有了新的进展。

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的戈壁深处,尼玛老人守边护边半个世纪的故事已经远近闻名,我从2020年开始对她进行跟踪采访报道。

2021年1月8日,尼玛在边境地区的山顶向远处眺望。

1971年,25岁的蒙古族妇女尼玛响应号召,带着3岁的儿子,从200公里外的老家搬到中蒙边境的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最北端, 一边放牧,一边守护边境。半个世纪,她像胡杨一样在这片戈壁扎下了根,她说:“守边是我在国旗下接受的任务。”就是这样一句誓言,尼玛用一生来作答。夏天 酷暑,地表温度能达到50摄氏度,巡边时舍不得喝水,只有口渴难耐时,她才舍得抿一小口;冬天严寒,戈壁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脸,水壶里的水、随身带的干粮都 冻成了硬块……

如今,尼玛年事已高,儿子哈达布和从母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着巡边工作。多年来,母子接力守边护边,累计巡护边境线18万多公里,向边防 连队报告多起边境可疑人员行迹,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上千人次。尼玛嘱咐儿子:“将来我去世后,一定把我埋葬在守护了一辈子的边境上。”

星空下的尼玛老人的家(2020年10月14日摄)。

在2022年,因为我们的报道播发,尼玛老人的故事在更广的时空里被人知道。

2022年7月13日,报道尼玛老人的图片故事在《新华每日电讯》刊发。

从10月初至12月底,在3个月的时间里我基本都在出差。从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到西部的阿拉善,5个盟市,10个旗县区,充实的采访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2022年10月30日,卖家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伊胡塔牛市赶牛。

2022年10月18日,在通辽市奈曼旗新镇舍布日图嘎查,工人在收粮站晾晒玉米。

2022年10月25日,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东风镇东方红村,工作人员分拣处理红干椒。

2022年12月7日拍摄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冰封黄河景象。

2022年是不平凡的年份,像激昂的乐曲一样跌宕起伏。令人振奋的航天新闻、充满激情的体育报道、感人至深的人物特写……当我回忆起2022的时候,总感觉有百般感触在方寸间起伏。我今后将继续锤炼摄影报道本领,用镜头谱写更多动人的乐章。

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观看连振2022年的其他报道

策划:兰红光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连振

编辑:徐金泉、尹栋逊、邵泽东、李梦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