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两月内超20亿增资子公司 亿纬锂能渗透动力电池产业链

  

据华夏时报报道:动力电池第二梯队的亿纬锂能(300014.SZ)正在加速产能扩张,曾经的锂原电池霸主进击锂电池赛道。

  7月27日,亿纬锂能公告表示,董事会通过增资议案拟使用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5亿元再次向子公司荆门亿纬创能锂电池有限公司(下称荆门创能)进行增资,用于实施“荆门亿纬创能储能动力锂离子电池项目”。

  近来,以电子烟切入消费锂电池的亿纬锂能也迎来好消息,其参股公司麦克韦尔被曝出正计划在港交所上市,受此影响,7月30日,亿纬锂能股价收于32.66元,上涨7.61%。

  密集增资子公司

  亿纬锂能表示,本次增资完成后,荆门创能注册资本由5.5亿元增加至10.5亿元。

  据公告显示,荆门创能成立于2017年9月,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主要经营范围为锂原电池、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等。

  仅在一个月前,经过董事会同意,亿纬锂能使用募集资金5亿元向荆门创能增资,增资完成后,荆门创能注册资本由5000万元增加至5.5亿元。截至7月25日,公司已实缴出资4.59亿元。

  在今年2月,亿纬锂能经中国证监会核准,非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114995400股,发行价格为21.74元/股,募集资金25亿元,其中,拟使用募集资金19.15亿元用于荆门创能储能动力锂离子电池项目,5.85亿元用于面向物联网应用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项目。

  事实上,今年亿纬锂能密集对子公司增资。今年5月31日、6月20日,亿纬锂能先后以自有资金向惠州亿纬集能有限公司(下称亿纬集能)增资2亿元及10.5亿元。

  亿纬集能成立于2018年6月,经营范围包括汽车用锂离子软包电池及汽车用锂离子软包电池模组的生产、加工、销售、研发、售后服务和储能电池的生产、加工、销售、研发、售后服务,货物或技术进出口。

  对于亿纬集能的两次增资,亿纬锂能表示用于完成其产线建设,为其业务拓展提供支持,有利于增强亿纬集能的综合竞争力,符合亿纬集能和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和业务发展需求。

  从5月底至今,亿纬锂能对两家子公司增资金额达到22.5亿元。

  面对动力电池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亿纬锂能大手笔布局动力锂电池产业链是否合理?

  混沌投资新能源分析师王菁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看目前其在手订单是否能与其目前打算建设的新产能增速匹配,或者说其获取订单的能力是否能覆盖其产能,因为产能利用率在70%-80%,只要其产能中70%-80%能有订单就没有问题。

  锂原电池霸主进击

  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度被亿纬锂能出售未果的麦克韦尔,如今被传出要登陆港股。

  麦克韦尔成立于2006年,专业从事雾化产品(电子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14年,亿纬锂能受让麦克韦尔原股东50.1%股权,此后数次转让股份。今年3月,亿纬锂能回复深交所问询函时透露,亿纬锂能持有麦克韦尔2376.9万股,持股比例为37.55%,近两年在权益法下确认的对麦克韦尔的投资收益共计 3.61 亿元,其中,2017年下半年为0.63亿元,占公司利润总额13.07%,2018年为2.98亿元,占公司利润总额49.26%。

  近日,有消息传出,麦克韦尔正计划在港交所上市,融资规模预期大约为3亿至4亿美元。

  受此利好消息影响,7月30日,亿纬锂能股价收于32.66元,上涨7.61%。

  亿纬锂能创立于2001年,专注于锂电池发展,2009年10月,亿纬锂能在创业板挂牌上市,目前锂原电池居国内领先地位,近3年来,开始聚焦动力、储能市场领域。

  以锂原电池起家的亿纬锂能,进入动力电池较晚,但动力电池已经成为亿纬锂能业绩重要增长点。2018年,亿纬锂能实现营收43.51亿元,同比增长45.9%,归母净利5.71亿元,同比增长41.7%,上市10年,营收增长20倍,净利增长13倍。其中,锂离子电池收入占亿纬锂能整体收入超过7成。

  随着动力电池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大批锂电池企业开始调整业务发展方向,寻找新的细分应用市场,亿纬锂能也在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6月28日,亿纬锂能发布公告称,其与上海瀚舜船务有限公司签署了《新混合电推散货船项目合作协议》,以此次上海瀚舜5400DWT新混合电推散货船项目为切入点,亿纬锂能配合上海瀚舜完成此项目电池系统的设计、生产、安装、调试、检验、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等工作;为上海瀚舜新混合电推散货船,提供最优的电池系统解决方案。

  不过,王菁认为,从目前看,电动船很难成为亿纬锂能市场新的转型方向。“目前锂电在重卡方面都还未发展起来,直接用锂电池作为船舶的推动力是比较困难的,重型机械不适合现有的锂电池续航。”王菁说。

  对于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退坡及日韩动力电池重返中国的影响及是否会进行再一次转型,记者致电亿纬锂能未被接通,发采访提纲至财报披露邮箱,截至发稿时也未被回复。(本报记者 于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