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内容

叮当快药赴港上市:2020年净亏损9.2亿元 何时能盈利?

炣燃科技6月24日讯(安迪)互联网健康到家服务平台“叮当快药”所属公司叮当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中金与招银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招股书显示,叮当快药2018年-2020年的收入分别为5.846亿元,12.76亿元,22.29亿。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三个月,叮当快药收入为7.80亿元。该公司2018年至2020年复合增长率为95.2%。

按收入结构来看,叮当快药的收入主要由药品及医疗业务贡献,占比均超过95%。报告期内,药品及医疗业务收入分别为5.62亿元、12.51亿元、22.04亿元与7.61亿元,占比分别为96.2%、98.1%、98.9%与97.6%。

叮当快药2018年-2020年净亏损分别为达1.03亿元,2.74亿元,9.20亿元,经调整后的净亏损分别为6955.2万元、1.23亿元、1.49亿元。该公司2021年第一季度净亏损为7.64亿元,经调整净亏损为8821.2万元。

如果从每季度数据看,叮咚买菜亏损量也是逐季走高:从2019年第一季度净亏损2.7亿元一直到2021年第一季度净亏损13.8亿元。除了2020年第一季度净亏损稍有下降外,这两年叮咚买菜财务数据暴露出不少问题。

叮咚买菜问题出在哪?

问题一:扩张与成本的矛盾

扩张,这是一个在互联网圈中人们耳朵都能磨出老茧的概念。几乎每一家互联网大佬都或多或少采取过的手段。

扩张虽然能够换取更大的市场和资源,但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高昂的成本支出。

招股书中,叮咚买菜透露公司仍然计划持续在全国更多地区推广其前置仓模式。同时,招股书中也坦诚短期内,公司的扩张会对成本和支出造成影响,需要资本投资支持。

持续的扩张是叮咚买菜持续亏损的原因之一,但更严重的问题还出在其业务模式上。

问题二:业务模式单一

叮咚买菜在招股书中称,公司采用的唯一业务模式是“前置仓”模式,并且在未来发展中,仍然采用这种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拓展业务。

一招鲜,能吃遍天吗?

2019年起,“下沉市场”概念兴起,各路资本都近乎疯狂的涌入这块新兴市场。值得注意的是,任何行业面对不同市场,都会采取多样性并且有针对性的“打法”拓展市场。从没有一家企业能够仅依靠单一模式能够在所有环境下成功。

社区零售行业亦是如此。

社区零售相比其他行业,具有多元化、碎片化、多业态以及多模式并存的特征。在不同层级城市,需要采取不同的业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但是叮咚买菜似乎对此并不担心,仍然采取直接在下沉市场开设前置仓的模式运营。这种模式在一线以及高线城市得以有效运作,是基于高线城市良好的基础设施而实现;

但在以低线城市为主的下沉市场,在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的地区布局前置仓,而且要做到大规模拓展,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多额外运营成本。

所以,用单一模式扩张市场,能够换来一定的用户增长,但这只能靠持续不断烧钱维持。

问题三:不烧钱不行

招股书中的现金流相关数据进一步证实了叮咚买菜正在大量烧钱。

2019年,叮咚买菜的经营性现金流是-9.64亿元,到了2020年,这项指标进一步增长至-20.56亿元。

只有在2020年第一季度时,叮咚买菜的经营性现金流是正1566万元;但2021年第一季度,这项指标再次下跌至-1.55亿元。

这说明叮当买菜一直以来都是靠烧钱换增长,而且伴随着公司扩张成本持续增加,要烧的钱只会更多。

问题四:用户量救不了叮咚买菜

上面几个问题已经足以让叮咚买菜“头大”,但是公司面临的更严峻的危机可能是用户量越大,其亏损就越严重。

招股书中,叮咚买菜披露了2019年至今年一季度以来的客单价情况。

2019年,叮咚买菜客单价是41元;2020年客单价为57元。

整体上看,2019年和2020年两年来叮咚买菜平均客单价为56元。

而且叮咚买菜的获客成本也很高,三言财经测试发现,新用户注册就可以领到总价值为108元的多种优惠券。再加上其以地推为主,获客成本已经超过100元。

而这样获取来的客户,对价格更为敏感,甚至与传统菜市场用户群体形成冲突,而要下沉到低线市场的叮咚买菜,则直接为自己找了个更大的对手。

另据锌财经报道,叮咚买菜还有针对某块社区或者街道的定向拉新。若定向成本50元,并且将领券后不再消费的无效用户的拉新成本归入有效拉新成本,按照三分之一用户留存率计算,实际拉新成本高达166元。

资本不会对一个不能盈利的产品保持耐心,所以上市成为叮咚买菜当下必须实现的目标。但就招股书披露的公司运营情况,盈利那一天可能还遥遥无期。